【大公網訊】 5 月 26 日,「文明的守望 —— 中華古籍特藏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拉開序幕。為此,新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專家,對當前圖書館的古籍保護現狀和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主任沈乃文指出,現在做的古籍保護,准確的概念是「搶救」。
沈乃文說,在過去的觀念里,只要火不燒,水不淹,防鼠防蟲,就算是保護古籍了;古籍保存所需要的環境問題,破損古籍的修復問題等等,都長期提不上議事日程。而中國高校圖書館在古籍保護方面,由於長期沒有適量的資金投入,古籍保存環境長期落後於公共圖書館。一些著名的高校,嚴格地說,並不具備保存古籍的條件。比如在南方的夏季,書庫里沒有空調,悶熱潮濕,人一進去,汗如雨下,拿書出來,衣服全部濕透,這種環境對古籍的保存非常不利。目前迫切需要制定古籍保存的環境標准,投入專項資金,盡早改造不合格的古籍書庫。
根據沈乃文的介紹,中國高校圖書館在保存古籍方面實力不俗,比如北京大學藏中國古書有 150 萬冊,而全世界收藏中國古書超過 100 萬冊的圖書館也只有四個,即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在北大圖書館所藏古籍中, 20 萬冊是善本書。
據悉,北大圖書館古籍善本庫房有捐資制作的 1000 多套樟木書櫃,在高校中是條件較好的,但沒有恆溫恆濕設備,且庫房鄰近消防蓄水箱,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需盡早解決。沈乃文說,有很多書在原來的藏書家那里保存得很好,但收集到了圖書館里,堆在那就完了,天下歸公有好有壞。現在正是一個轉折的時期。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說,國家圖書館所收藏的古籍中,特藏文獻有 240 萬件,其中也包括了善本。就保存整體情況來看還是不錯,但有些仍需要修復。特藏文獻中收藏年代最久的是甲骨文,有 3.5 萬多條。敦煌文獻有 1.6 萬條。可以說全世界的宋元善本有一半在國家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