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纸寿千年,欲觅“知音”何处有

2006年6月13日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暗蓝背景 , 几许麻色线条穿空而过 , 俊逸而空灵。

这幅镜框里的“抽象画” , 摆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案头。“挪威朋友送的 , 是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敦煌文献的纸纤维照片。”由此 , 张志清生出几分感慨。“相比之下 , 我们国家在古籍纸张方面的科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明代以前的中国纸 , 原料大多采自植物韧皮纤维 , 由手工抄制而成 , 耐久性颇佳 , 寿命可达 500 年至 2000 年 , 故有“纸寿千年”之说。

从公元 417 年的敦煌文献《律藏初分》到清代典籍 , 虽同称“古籍” , 但其用纸亦有麻纸、皮纸、竹纸之分 , 而每一类中各种纸张的纸性又有千差万别。目前 , 在国内 , 对古籍纸张的辨识 , 大多依靠经验判断 , 而在日本 ,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 , 纸张研究就已经引入了自然科学的手段。他们不仅对古籍原纸进行数据分析以了解其特性 , 甚至对抄纸厂环境对纸张的影响都有研究 , 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的专家冈岩太郎介绍说 : “在日本 , 这样的研究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情 , 而是一线古籍修复人员每天的工作。”

与缺乏基础性研究相关联 , 在国内 , 传统纸张生产日渐匮乏 , 几年前 , 故宫大修就曾面临一纸难求的尴尬 , 而对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而言 , 更令其工作捉襟见肘 : 敦煌遗书使用的是麻纸 , 但如今麻纸已经无处可寻 , 修复时只好用最为近似的皮纸替代 , 由于敦煌遗书纸质较厚 , 不得不将皮纸加厚几层使用 ; 修复明代《永乐大典》 , 用的是清代乾隆高丽纸 , 这批纸原是清宫糊窗户的材料 , 饶是如此 , 现今也已不可多得……“用近似的纸张替代”是无奈中的惟一选择。

古籍修复所需纸张品种多、质量要求高 , 但用量少 , 这令本来就不甚兴旺的传统纸张生产业面临极度萎缩的状况。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组组长张平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 千里迢迢寻纸 , 却被告知生产厂家已经倒闭。即便觅得纸厂 , 产品质量也不一定符合要求。“我们曾经订购过一批‘皮纸' , 尽管事先反复告诫厂家要保证质量 , 但是 , 经过我们的检测 , 这批纸的原料中仍然杂有木浆。”张平说。而以木浆造出的纸张 , 寿命至多不会超过百年 , 这意味着 , 如果使用这样的纸张修复古籍 , 修复材料反而会先于古籍原纸老化。

古籍修复 , 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作。修复材料与原纸有别 , 初看似乎并无大碍。但按照目前通行的看法 , 一件古籍的修复周期大约是二三百年。也就是说 , 修复材料同古籍原纸将共同度过二三百年的漫长岁月 , 其间 , 原纸与修复用纸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 , 都可能对古籍的命运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在日本 , 他们采用的修复纸 , 甚至对原纸在抄制过程中留下的‘簾纹'都经过了测量和仿制 , 因为簾纹的疏密会令纸张在保存过程中的缩放度产生细微差别。”张平说。

千年已逝。事实上 , 在今天 , 完全“克隆”古纸 , 是不可能的。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 尽可能细致地了解古纸品性 , 是古籍修复能够珠联璧合的前提。作古纸“知音” , 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毕竟 , 中国 , 是造纸术的故乡。

“不遇良工 , 宁存故物” , 破损古籍能否延续生命、留住光彩 , 有赖技艺精湛的修复人才和科学指导的修复理念。本系列报道之三——《医诊国宝 , 回春妙手谁克当》将关注我国古籍修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