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周婷玉、李鹏)100多年前,道士王圆箓偶然打开封闭近千年之久的莫高窟藏经洞,数以万计的5世纪到11世纪的珍贵写本重见天日,这就是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与甲骨文、汉简、故宫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学术发现之一,并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上千年来敦煌遗书历经浩劫,散落在中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多数已残破不全,成为历代古籍修复的重点之一,敦煌遗书也因此见证了我国古籍工作者的努力和古籍修复技术的进步。
修复敦煌遗书,古人采用纸张粘贴的方法,用刀或者剪将补纸裁减成长方形进行粘补,此技法虽并不精细,但它多少符合今天“整旧如旧”的修复思想。现在敦煌遗书的修复技法针对敦煌遗书的不同形态分别采用了卷轴修复法和残片修复法。对于卷轴,工作人员选用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原件厚度的纸张,染成比原件略浅的颜色,然后分层对原件的缺损部位进行修补;对于残片则更注重对残片中央部分的粘接,残片采用装袋平放保存方式。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古籍修复事业的资金投入,不仅建立了修复档案数据库,还增添了电子显微镜和数码相机,使得工作人员对遗书的了解深入到纸张的内部微观世界。敦煌遗书纸张纤维的细微变化都通过纸张纤维检测系统详细记录在修复档案数据库中,作为研究和实施修复保护的重要依据。15年来,国家图书馆已修复敦煌遗书约6000件。
我国的敦煌遗书原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移至上海某外国银行秘藏,新中国成立后才运回北京。1987年国家图书馆新馆建成后,敦煌遗书移存新馆。国图为敦煌遗书量身定制专用木盒与书柜,较大的写卷,一卷一盒,码放在书柜的特定架位上,并在恒温恒湿环境下进行保存。国图收藏有1.6万余号敦煌遗书,约占敦煌遗书现存数量的四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