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李婧 杨扬 全国仅公立收藏单位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就有超过1000万册急需修复。然而,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却还不到百人年逾八旬的白发老者拄着拐杖细细阅读古籍讲解牌;来自河北大学古籍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现场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从河南专程赶来认捐残破善本的男士认捐完毕又匆匆赶赴机场……这一幕幕,发生在5月28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现场。来自国家图书馆宣传科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展览自5月26日开展以来,仅仅两天时间,参观人数已超过两千,很多人甚至专程从南京、湖北、河南等地赶来。
本次展览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国家图书馆218件珍贵藏品、来自全国各图书馆的古籍珍品在展览中亮相。古籍善本、甲骨、金石拓片、舆图、民族语文文献等国图收藏的最著名的国宝级藏品都参加了展出,展品全部是二级以上珍品,一级品达到60%,其中61件国图秘藏珍品是首度公开展示。
“国图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全部参展,宋元善本超过50部,这些是国图的镇馆之宝。”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介绍说。
人们在看到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人在古籍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比如本次展览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从唐末五代到当代修复《敦煌遗书》的不同技艺,使观众可以完整地看到《敦煌遗书》修复工程的全貌。
“这次展览主题就是‘保护’,就是想让老百姓了解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真实状况,出于这种考虑,这次不仅展出已完成修复的珍本,也展出仍然破损、亟待修复的善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研究员说。
为进一步拉近国宝与公众的距离,国图此次还拿出100份残破的敦煌文献,面向公众认捐,每件善本的修复费用从400元到1800元不等。“这笔钱只是象征性的,修复敦煌遗书的主要资金还是要靠国家拨付。但开展认捐活动或许可以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让大家都来关心古籍保护工作,毕竟,这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张志清说。
国图宣传科负责人王燕透露,到目前为止,这100件残破敦煌文献已经有45件被认捐,这些被认捐的古籍修复以后会进行展出并注明认捐者的姓名,以感谢公民对国宝保护工作的支持。
笔者在认捐现场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林姓小朋友和妈妈共同认捐了1个善本。也有一些不留姓名的人专门从外地赶来认捐,让国图员工感动的还有北京的一位刘先生,他一个人就认捐了7个善本,这是这位刘先生个人第三次认捐残破古籍。
展览现场,很多观众惊叹于珍贵文献的价值,也惊讶于如此多的古籍文献毁坏严重,却得不到道。
观众高先生和有孕在身的妻子特地专程开车前来参观这个他们心目中“非常难得”的展览。“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把‘保护的观念’告知公众的文物展览。古籍修复工作确实不易!”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眼下我们仍然有大量已经破损的珍贵古籍文献,还被迫堆在库房里,等待修复。”张志清感慨道。“古籍的保护工作如果光靠图书馆,那力量实在太单薄了。”
作为一直致力于古籍保护工作的专家,张志清认为当前古籍保护工作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就是“社会化难”。“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资金基本不缺乏,但人才是大问题。”
张志清讲述了一个让他感触很深的故事。一个念高三的山东男孩写信给他说,自己在做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时看到这么一段话:“全国各公立收藏单位目前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中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破,急需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约占全国藏量的三分之一。《敦煌遗书》全长1万余米,有5000多米等待修复。而我国目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不到100人。按正常的工作进度,大概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的古籍修复任务。”
信里还有一段话让张志清非常感动——“我很喜欢古书,请问有没有大学开设古籍修复专业,我想报考。”但他却无法作出回答——“因为,目前全国还没有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
张志清介绍,当前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全国仅有的近100名修复人员,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平均学历仅为大专,修复停留在手工及经验传授状态。
“怎样扭转青黄不接的趋势?如果只是依靠师徒传授这种传统方式,根本无法适应现在大量古籍亟待修复的现实。”张志清的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两年前,在一次全国图书馆古籍部主任会议上,张志清曾提出要培养本科学历的古籍修复人才。“有人认为,修复工作由一些熟练工匠做就行了,不需要高学历人才。其实不然,有文化底蕴的人才知道自己手中修复的古籍具有什么价值,才会把古籍当作艺术品来珍惜,才能脱离匠气。”
张志清建议,应该分层次地培养古籍保护人才,从研究生、本科生到高职生,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人才体系。“比如英国国家图书馆,有两所大学专门为其培养人才,它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来修复敦煌文献,负责人是艺术系毕业的博士,修复人员全部是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
张志清研究员还认为,目前古籍保护存在一个“怪现状”,国家和民众热情很高,但企业界对此态度则相对冷漠。“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企业来我们这认捐过一件残破文献。国家能不能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促使企业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古籍文献看似没有一般文物那样吸引人,但书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五千年的文化能够传承至今,与我国书籍出版业发达有很大关系。古埃及文化的衰落,就与他们的书籍数次被大规模烧毁有直接关系。因此,古籍保护工作具有很大的文化战略意义,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张志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