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展出珍贵古籍,开展首日一小时涌入500观众

昨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特藏珍品展上,观众走过《红楼梦》的清乾隆五十六年的活字印本。
昨日,一位工作人员现场修补《敦煌遗书》。
本报讯(记者王荟)“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昨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开幕,展出的200余件古籍善本、甲骨、金石拓片珍品来自全国各图书馆。当日,已有观众为32件敦煌文献残破善本捐赠了保护修复款。
“100件敦煌文献残破善本认捐”是本次展览组成之一,每本修复费用从400元到1800元不等。
展厅入口武警把关
本次古籍特藏珍品展采取了极严格的防控措施,除了展柜、展厅的监控设备,展厅的每个入口都有武警把守。
上午开展前,已有数十名市民聚集在国图展览厅的台阶上等候。开幕式结束后,短短一个小时,门票发放就超过了500张。
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很多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每一个展柜前,靠近了细看。年轻观众的主体是大学生。首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曹秀兰第一次看到古籍善本真品,她说几天前就从老师那里得知这个消息。
国图展出“镇馆之宝”
展品全部是二级以上珍品,一级品达到60%。不少展品都是久负盛名的国宝,如甲骨“四方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等。国图四大“镇馆之宝”———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全部参展。
展品中,15平方米左右的《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分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幅展现古代北京西部的地图,从事特藏修复的副研究员杜伟生透露,这幅地图是20个工人花了两个月修复的,耗资36万。
■难题
1 千万古籍待修复
根据国图的统计数据,全国各公藏单位目前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中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破,急需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
国图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100万册珍贵善本特藏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中度破损的26万册,重度破损的12万册。国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来共修复了6万多册珍贵典籍,如《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和部分敦煌遗书、宋元善本等,但只相当于待修古籍的12%。与此同时,由于环境污染,许多古籍善本文献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
2 技术不高人难找
全国有千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而我国目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不到100人。按正常的工作进度,大概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的古籍修复任务。
目前国图的古籍修复人员有13人。杜伟生说,古籍修复技术并不高,而像“手艺人”一样,需要经验。
古籍修复分为“揭”、“配纸”、“补纸”、“装订”等基本工序。而每道工序中又有多种不同情况存在。比如,“揭”就是要把粘连在一起的书页揭开,但是粘连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书页已经粘成了一块很硬的“书砖”,则需要先用蒸汽将其软化,至于要多长时间才能一页一页完全揭开就很难说了。
而在补纸时,要看古籍损坏的原因,老化、酸多、絮化、虫蛀、霉变,原因不一样,补的方法也不一样。
杜伟生说,目前,全国只有江苏两所学校设有古籍修复专业,毕业学生为中专或大专学历。但是,户口进京对学历的限制等,使得这些毕业生不能进入国图。
■国图四大“镇馆之宝”
敦煌遗书
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二,位于西北边陲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万件4-11世纪文书被发现,并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国图藏量已经达到16000号。
赵城金藏
金代刊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曾供养在赵城县(今属洪洞县)广胜寺。全藏应约七千卷,今存4500余卷,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我国北方传播的盛况,被视为稀世瑰宝。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始编于永乐元年(1403)七月。收存历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国图收藏221册,其中61册目前暂存台湾。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修纂的一部大丛书,修成后抄写七部,现仅存世三部半。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王荟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薛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