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待修古籍过千万 修缮人员未满百

2006年5月26日
  古籍珍品展今天举行 有关人士披露尴尬细节———

  今天,建国以来最大古籍展“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在国图开幕。记者昨通过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了解到,我国古籍保护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残破严重、需要修复的超过1000万册件,其中珍稀善本古籍就约250万册件。但是,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

  “我国书籍的产量,直到15世纪末年,比世界上各国书籍的总数还要多,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现在,我国古籍残破严重、需要修复的超过1000万册件,这还不包括未能进入我们视野的古籍。”张志清告诉记者,国家图书馆在解放后的50多年来共修复了6万多册珍贵典籍,如珍贵的《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和部分敦煌遗书、宋元善本等,但完成的数量只相当于待修古籍的12%。

  据张志清介绍,“国图对所收藏古籍的纸张进行了酸性检测,通过对比上世纪60年代类似检测,发现这些古籍文献已经开始了加速老化变质过程。照此酸化速度发展下去,100年后国图古籍文献的PH值就可能普遍降至5.0以下,而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而我国在古籍善本脱酸、去酸和防酸化方面的工作,到目前还基本上是空白。”

  “但是,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按照这种人力,即使乐观估计,也得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的古籍修复任务。而国内高等教育系统目前没有开设古籍修复课程和专业,修复行业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

  国内几乎没有企业参与古籍修复,“我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几乎是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的总和,但由于诸多原因,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达3亿元以上,而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每年只有几十万元”。

  近些年来,政府对古籍保护越来越重视。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介绍,在2002年启动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国图已复制影印约600余种珍稀善本,计划近期内“再造”数量达到700多种;而且“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也将于今年年内启动,启动资金500万元,第一期十年计划将会分层次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修复人才,并改造我国现有的古籍保存条件。

  陈副馆长还告诉记者,我国老百姓参与古籍保护的热情很高,在此次古籍展之前,国博自2003年来已举办过两次古籍认捐活动,每次活动都不出两小时就圆满结束。“在国外,参与古籍认捐活动最多的往往不是个人,而是机构和企业,它们把这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在古籍认捐的参与上几乎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