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清华大学焚余古籍修复

文明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批在抗日战争时期被严重损坏的线装古籍(图一)。1935 年学校南迁,图书馆收藏古籍中的珍善本被挑出随行南下。这批善本总6660 种,9692函,12764册,分装224大箱,内中有馆藏全部宋元版书以及明清刊本中的精善本,是当时馆藏古籍的精华。这批善本连同重要设备仪器舟车辗转,后存放于重庆北碚。1940年6月24日,日本飞机疯狂轰炸北碚,空投的燃烧弹使这批图籍顿时淹没在火海中,虽经校方组织人力连夜灭火,仅抢救出极少一部分,其余大部分珍善本(包括全部宋元刻本)已尽付一炬。这是清华大学收藏古籍历史中的一段痛史。

文明为保存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迎接清华大学90周年华诞,2000年6 月,经学校批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特拨专款支持,图书馆着手进行焚余书的修复与整理(图一图二图三)。经清点共计277种、2358册,其中善本58种、1003册。除清华图书馆原有一人专职修补外,还商请7家单位参与修复,按参加先后依次为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书店、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分馆,直接参与修补的人员有30人。焚余古籍数量巨大,复杂程度高,时间又非常紧迫,清华能够支付的资金也有限,所幸决定参与修补的单位,尤其是图书馆界,都本着兄弟馆的情谊不计报酬、不惮烦琐,对此大力支持。虽然他们承接的焚余古籍的数量或多或少,但体现出的无私精神都是令人感动的。

文明在8家单位的通力协作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这批古籍在2001年4月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前修复完毕,重获新生,并在校庆期间隆重举办专展。展览在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中产生巨大反响,很多人驻足良久,细细地阅读旁边的介绍文字,有一位同学写道:看了这些曾经被焚损的古籍他很激动,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受过的磨难。通过这样的展览,可以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自己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肩负的责任。清华大学斥资修复焚余古籍的举措,也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古籍界赞誉其为功德无量的善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认为是清华大学重视历史和人文传统的体现,对于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老彝文典籍的修复与整理

文明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中,不仅收藏有30万册汉文古籍和少量满、蒙文古籍,还珍藏着一批不为外界所知的古彝文典籍。这批彝文典籍是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由中国民族语言学的一代宗师——马学良先生亲自搜集得来的,内容非常丰富。除彝族的民间宗教经书外,还有家谱、医书、史书、民歌、历算等,广泛涉及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有些还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因无人能够识读,一直尘封于书库一隅,未经董理。2004年秋天,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以专项资金支持,清华大学图书馆与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文专家合作,经过一年的整理,完成了包括提要在内的全部详细编目。这批彝文典籍共有1册刻本和251册写本及传抄本,成书年代从明末到民国二三十年代都有,以清朝写本居多, 完整程度差别很大,有些残损严重,亟待修补。少数民族文献的特殊形制,兼之流传稀少,专业古籍修补人员多是闻所未闻,经过调研和反复商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确定了整旧如旧的修补办法,目前正在科学修复之中,将于2006年6月完成全部工作。 (图一图二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