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山东省图书馆1909年建馆,按照“首储四部之善本,兼收列国之宝书” 的藏书原则,不断搜罗、整理,至今已有藏书近80万册,形成了海源阁、易学、齐鲁地方文献、佛经、金石拓片、书画、家谱等特色专藏。近年,配合新馆搬迁,对馆藏文献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理。目前,除14万册未编古籍外,其余古籍全部就位,在现有条件下得到妥善安置。

文明几十年来,山东省图书馆的古籍书库(图一)除阅览辅助书库外,其余六个均在与大明湖一墙之隔的老建筑“奎虚书藏”(图二)内,自然条件恶劣,潮气成为古籍最大的威胁。除防火、防盗、防鼠外,山东省图书馆加强了防潮、防虫等措施。 1979年,购进吸潮器、红外感应器和测温测湿器,分别放置于普通书库、善本书库、海源阁书库内。

文明迁入新馆(图一)后,善本、海源阁、佛经、书画等专藏于地下书库,装具全部为中间夹樟木条的铁质书柜。16000个破旧函套和夹板换为全封闭的六合套。全年进行温湿度监测,记录温湿度变化,使用通风除湿系统,保证书库恒温恒湿。全天24小时使用防盗报警、电视监控系统,并启用自动灭火系统,提高了安全系数。

文明山东馆古籍修复自建馆始,便规定“如有损坏,即须修补完整”,可惜修复情况已无文献记录。1961—1963年,两位员工到北京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后,修复了部分馆藏古籍。之后修复工作一度停滞。1980、1981年,馆里派人又先后两次到上海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并开辟古籍修复室,装订古籍数千册。80年代,配合缩微中心的拍摄曾修复大量珍贵善本,如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通志堂经解》473册、蒲松龄《聊斋文集》(图一)手稿本1册等。后由于各种原因,培训人员再次空缺。2003年后采取外聘方式修复古籍。

文明除了原生性的保护,山东省图书馆也注重再生性保护。近年陆续出版了《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等一系列书目;参与编辑《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珍本汇刊》;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中华再造善本》、《山东文献集成》等项目提供底本;运用缩微技术,抢救拍摄古籍善本850余种;陆续完成善本和30650部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建库任务;建成“山东省方志目录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缺藏山东方志数据库”、“馆藏新方志数据库”等小型专题数据库;2003年开始进行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加工,已完成《宣统山东通志》等近2000种。

文明山东馆古籍保护工作得益于各级领导支持。原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山东省委副书记吴爱英、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曾来馆视察(图一),对古籍保护环境给予关注。山东省政府在考察之后,决定建新馆,以便彻底改善藏书环境。

文明山东馆在古籍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修复人员职称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人才流失;其次是资金短缺。目前,馆藏古籍尚有30万册需装订,30 万册待修复(其中有10万册应重点修复,2万册珍品应加紧修复),还需制作函套5万个。修复设备亦需添置。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如数字化加工常因资金不足而中断。山东馆希望各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以便将古籍保护工作开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