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级公共图书馆,其前身是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和1907年创建的江南图书馆(后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经过几代图书馆工作者的艰辛努力,馆藏古籍达160万册(图一南京图书馆古籍楼),目前经整理后可提供阅览的约为100万册,其中善本10万册,有千年前的敦煌遗书,还有宋、元、明、清历代刻写精品。南京图书馆特藏文献主要为民国文献,总量约70万册,现已整理民国图书约7万部,报纸2000多种,期刊9000余种,尤以从北洋政府开始的政府公报与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地区出版发行的图书报刊较为完整。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南京图书馆来说,既值得骄傲,也意味着责任重大。
文明保护措施
文明长期以来,南京图书馆坚持从原生性与再生性措施两方面入手开展文献保护工作。
文明在原生性保护方面,南京图书馆从未间断文献修复工作,尽可能对藏书环境加以改善。南京图书馆古籍与民国特藏文献曾长期存放于中央图书馆与国学国书馆遗留的书库中,不能防虫、防尘,也不能控制温度、湿度,虫蛀、霉蚀现象严重(图一、图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政府耗资2000万元,于1993年建成新的古籍楼。大部分古籍搬运前进行了抽真空除氧去虫,搬迁后放入特制的樟木书橱(图三)中,新库房进行药物喷洒和薰蒸两次消毒。
文明在再生性保护方面,南京图书馆积极参与“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规划”、“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等国家有关部门推出的重大项目。这样既能将那些存世甚少的文献化身千百,免于失传之忧,又能让读者便于阅读,真正实现有效保护古籍与特藏文献的目的。
文明修复成果 文明南京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首先,古籍修复人员从1人增加到13人,其中除了本馆原有的修复人员外,一部分是从下岗人员中培训择优留用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南京图书馆同莫愁职业学校联办古籍修复专业班里挑选的毕业生。近几年文献修复数量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修复200多部近28000千多叶书籍。
文明南京图书馆文献修复内容非常广泛,唐代至民国历代写本、印本皆备,装帧形式也丰富多样,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均有。以下为修复实例:
文明敦煌遗书《大般涅经》,唐写本,26.2×125.8厘米,3纸77行,行17字。全卷严重残破折皱,有水痕、污迹,已糟朽。修复前(图一),首先记录卷子中的详细破损情况,并对卷子进行拍照,然后逐一对卷面的污迹、水痕、糟朽进行清除处理,对严重的磨损、折痕进行整形,并采用传统的拼接修补法,对磨损处进行修补连结。卷子上下残损的边缘用连口修补法,粘贴连环补。首尾残缺,用纸连接保护加固。卷子修补时只用了少量的纸,修复后(图二)得到了完整的加固保护。收卷展阅自如、柔软,又不失敦煌卷子的本来面貌。
文明《直隶实业公报》,1918年铅印本,25.3×17.1厘米。此本为民国文献,它的纸质含木浆成分,呈酸性,书的纸页脆化,断裂残损,书封面、封底磨损、折裂已脱落,不宜翻阅。我们对这类书进行了抢救性的探讨修复,采用传统的修补工艺连结法进行修补,材料选用绵纸、皮纸,对书页、封面、封底进行修补,修后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固,接近原貌(图一修复前、图二修复后)。
文明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明江苏是文化大省,公共图书馆藏古籍达360万册。长期以来,由于保管条件有限,许多古籍已遭到虫蛀、鼠啮、霉蚀、粘连、絮化、酸化、老化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修复的约为112万册,其中56万册为南京图书馆藏书。而南京图书馆所拥有的70万册民国特藏文献,破损亦较为严重。由于民国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纸张酸性强、质量差,造成保存期很短,一触即破,需要修复处理的也很多。
文明⑴保护专项经费短缺。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文明⑵修复设备尚不完善。需要加快研制与批量生产的设备有:除尘、除酸专用机械设备和节能型纸浆修补机。这些设备的基本性质是既不损伤文献,又不污染环境。
文明⑶高水平的修复人才极为匮乏。不仅需要通过高校与职业学校培养专门的文献修复人才,而且需要对现有修复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达到修复文献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确保修复后文献寿命得以延续。
文明⑷修复材料质量堪忧。古籍修复用纸应统一制造,或指定专门厂家生产,以确保古籍修复用纸达到质量标准。
文明⑸防虫防霉产品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开发研制。
文明
文明展望未来
文明2003年南京图书馆新馆(图一)开始破土兴建,如今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作为省政府投资数亿元的文化大省标志性工程,其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不久将正式对外开放。在新馆中,有四个收藏古籍与民国文献的专门书库,其中三个书库是按照善本书库要求设计建设的。进入新馆后,在文献修复方面,不仅要
继续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而且要配置现代化修复设备。与此同时,江苏省政府已下拨数十万元古籍抢救专项经费,相信在各级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与特藏文献的保护工作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