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上海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1958年与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前身为1939年叶景葵、张元济等创办专事收藏古籍的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上海科技图书馆、上海报刊图书馆合并,建成新的上海图书馆。当时藏有古籍50余万册,主要来源为爱国人士捐赠、社团单位调拨及政府收购。历经半个世纪的苦心经营,如今上图藏有已编古籍130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8万册)、碑帖16万件(其中善拓2000余件)、明清近代尺牍11.8万通。馆藏的大量增加,充分说明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上图对搜集保藏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文明长期以来,上图尽力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尤其是1995年新馆落成,极大改善了古籍庋藏条件,如善本书库已做到恒温恒湿,后来又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藏品制作了楠木盒加以珍藏。1996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图专门成立了抢救历史文献工作组,开始对大量累年积聚成堆的未编文献进行抢救整理。这是历年来上图对古籍所开展的最大规模整理保护工作,前后已持续近十年,至今仍未终止,业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建成总共800平方米的家谱、碑帖专库;对大批破损家谱及部分碑帖予以修复;编纂出版了反映11000
余种10余万册馆藏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初步摸清馆藏碑帖家底,其数据库也在制作之中。这不仅使大宗尘封数十年的历史文献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使之为读者所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明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上图仍有约50万册古籍、2万余件碑帖尚未整理编目,大批虫蛀、残损古籍有待精心修复。囿于目前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古籍整理保护工作仍很艰巨。我们坚信,只要得到政府有力支持,上图定能一如既往做好相关工作,并在实践中培养出新一代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修复人才。
文明上海馆文献保护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文献保护经费逐年增加,文献保护工作逐渐转向深层次研究。1990-1993年完成了市文化局科研计划项目
“自动古籍图书超高频杀虫机”研制,获得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1997年又完成了科研项目“用拟除虫菊酯对馆藏图书、资料防蛀方法的研究”,并获得了1997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文明新馆建成后,馆所领导十分重视馆藏文献的保护,并将文献保护工作视为今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门成立了
“文献保护修复部”及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其成为馆所文献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为深入开展文献保护课题研究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文明对文献脱酸技术的探索一直是上海图书馆关注的重点。自新馆开馆以来,文献保护研究室不断对文献脱酸技术进行资料收集与跟踪,在对馆藏纸质文献酸化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了脱酸技术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