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辽宁省图书馆的前身是东北图书馆,创建于1948年,1955年改名辽宁省图书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大型公共图书馆。建馆58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取得了很大发展,现有古今藏书370万册。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将收缴的长春伪皇宫的一批宋、元、明版善本书交给正在筹建中的东北图书馆,这是辽宁省图书馆古籍的第一批藏书。以后接收了东北大学、冯庸大学、沈阳故宫、张学良等东北各地的图书,又通过采访、捐赠、交换等形成了现在56万余册的古籍藏书,其中善本书约12万册,宋元版书近百部,还藏有较多的清代殿版书,较全的闵凌刻套印书,大量的抄本、稿本,朝鲜、日本版本,以及罗振玉、金毓黻的精品藏书。50余年来,历任馆长和从事古籍工作的同志都十分重视古籍的保护工作,在古籍馆藏建设和整理、古籍保护条件的改善、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随着国家对古籍特藏保护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必将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文明建馆以来,辽宁省图书馆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馆藏古籍整理工作,完善了馆藏古籍目录体系。善本古籍建立了分类、书名、著者、排架四套目录(公务与读者共用);普通古籍建立了分类、书名、著者三套读者目录,分类、书名二套公务目录。辽宁省图书馆还主持编纂了《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参与了多项国家重要古籍整理工作。
文明古籍保护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方法
文明辽宁省图书馆自建馆至今,在古籍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馆初期,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主要入藏在老馆小白楼,由于环境简陋,主要靠开窗通风控制温湿度,定期投放药物防虫。“文革”后,添置了排风扇、干湿度计、普通吸湿机等。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1982-1993年陆续做函套2万多个,使70%
以上的线装书有了函套(图一)。1989-1995做樟木盒8602个,使已入藏的善本书全部装入樟木盒。1998年搬入新馆后,加大了对古籍保护的投入力度。2002年,将新馆地下室改建为善本库房(图二、图三),并为其配置了现代化的消防报警灭火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中央空调吸湿机以及密集书架等。这些设施的配置,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在再生性保护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缩微复制、电子扫描等。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古籍,同时也宣传了古籍,开发了文献。
文明古籍修复历史和重大古籍修复项目
文明古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破损古籍复原的惟一办法。因此,重视古籍修复工作是辽宁省图书馆历来实施古籍保护的重要内容。建馆初期,只有雷宗元师傅一名古籍修复人员。雷师傅解放前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就从事古籍的修复工作。解放后,在辽宁省图书馆善本组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在
60年代,雷师傅曾参加过馆藏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抢修工作。1978年,辽宁省图书馆决定由雷师傅在馆内带徒弟,培养古籍修复人才。雷师傅退休后,先后派三名同志分别到上海和北京学习修复技术。1985年,成立古籍修复组,设四名修复人员,制订了有关规章制度。自此,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走上正轨。1996年,修复组开始对馆藏破损情况进行调查,陆续建立了书本式馆藏古籍破损档案、卡片式馆藏古籍修复档案和书本式修复档案,制定了量化管理方案,为辽宁省图书馆科学管理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修复人员的技术水平,扩大修复组的业务范围,1999年特藏部又先后派三名同志分别到北京、辽宁省博物馆学习修书、做函套和裱画,使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水平在东北地区保持领先地位(图一)。
文明在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线装书中,有相当一部分书存在轻重不同的破损(图一、图二),修复组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分步骤地采取了不同的修复方法进行抢救,其中包括金镶玉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装帧形式。同时,开展了字画装裱和文物盒的制作。90年代,辽宁省图书馆从河北采购一批古籍书,由于破损严重,陆续交给修复组进行抢修。
文明抗日战争前夕,清华大学馆藏古籍中的珍本被挑出运往南方,1940年在重庆惨遭日本飞机轰炸,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残余部分如今被称作“焚余书”,现在依旧保存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中。2001年,清华大学图书馆90周年校庆前,获得了一批修复专款,邀请部分图书馆修复人员帮助抢修这批“焚余书”。辽宁省图书馆承担了100册重度破损古籍书的修复任务。为了帮助兄弟单位早日完成焚余书的抢修,修复组集中全部人力,投入抢修清华焚余书的工作中。由于辽宁省图书馆修复人员的精心修复和努力,保质保量完成了委托抢修“焚余书”的工作,其修书质量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全体同志的好评。
文明建立古籍修复档案,是对文献保护的高度责任感和科学管理的方法之一。
20世纪中期就已经得到国内外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辽宁省图书馆从90年代开始,建立修复卡档案。按照修复程序分别标明换皮订线、溜口、补洞、加衬、接书脑、金镶玉等修复项目,出库时间、入库时间、修复人员和检查人签字等,以便加强修复工作的科学管理。2003年,修复组在原有卡片档案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档案项目,建立了书本式修复档案,并增加了古籍破损书修复前和修复后图片,让修复档案更加直观,更加详细。1996年,开始着手古籍破损档案的建立。在古籍库房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对普通古籍库房读者利用率较高的部分类别图书进行破损部位调查,写出了7本调查笔记。1997年在调查笔记的基础上,打印出表格式《普通古籍线装书虫蛀破损档案》(图一、图二),使古籍修复工作进入有序化管理。该成果被辽宁省文化厅授予图书馆基础业务建设二等奖。员工在此基础上撰写的《浅谈古籍破损档案的建立》一文获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一等奖。
文明辽宁省图书馆不仅是东北地区古籍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东三省编辑《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的牵头馆。在古籍修复领域保持着东北地区的领先地位。近几年来,先后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为图书馆界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贡献绵薄之力。为了满足国内图书馆等文化单位对破损古籍书修复、字画装裱技术的需求,2004年辽宁省图书馆与沈阳华文艺术教育培训中心举办了首次“东北地区古籍修复书画装裱培训班”。
2005年又举办了“全国古籍书画鉴定与修复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为香港、澳门、福建、青海、北京、内蒙古、吉林、大连等图书馆培训古籍整理和古籍修复人才(图一)。
文明各级领导对古籍保护的关心和支持
文明辽宁省图书馆古籍特藏的保护工作受到国家和相关部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1989年,时任辽宁省省长李长春来馆视察;1999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馆视察。各级领导对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在辽宁省政府的重视下,辽宁省图书馆收藏善本图书的地库兴建起来。古籍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文明古籍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明目前,辽宁省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仍面临着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少,古籍保护技术、设备与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因此,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修复和保护古籍的方法,又要将现代化技术全面系统地引入到古籍保护事业中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当前,国家将启动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相信在国家的重视下,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