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津图书馆(图一)的前身是直隶省图书馆,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我国建馆时间较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目前收藏善本7096种 103531册。普通线装23474种286380册,地方志3650种4758册。特藏古籍共计 8363种89974册(包括小说、碑帖、宝卷、周叔弢捐书及残复本)(图二)。旧资料包括:民国时期中外文书、报、刊及新善本,共计109786种190941册。业已形成以明清地方志、小说、诗文集、宝卷及活字本书为特色的藏书;另珍藏隋唐写经、宋椠元刊、明清佳刻等原版古籍,以及旧版外文图书等旧资料,成为中国大陆藏书规模较大的一所公共图书馆。

文明天津图书馆古籍馆藏均有排架、书名、作者、分类卡片目录。历年编印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善本书目》、《天津图书馆藏活字本书目》、《天津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报刊目录》、《天津图书馆日本文库书目资料丛编》及《天津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图一)等。

文明天津图书馆的书库按文献的类别设置:包括面积600平方米的普通古籍书库、 335平方米的善本书库、593平方米的中文基藏书库及分别是290多平方米的古籍复本书库、日文西文基藏书库。每个书库设专人管理,每日记录温湿度,放置天然香草植物防虫,破损古籍及时发现及时修复。装具包括善本库钢架玻璃书柜、普本库密集书架和一般书架,珍本库是樟木书柜(图一)。

文明1994年初,为解决古籍保护工作长期停滞的状况,馆领导派一名工作人员前往国家图书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古籍修复技术学习。学员回馆后,边干边学边教,陆续进行培训,使古籍部十几位员工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古籍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缓解了专业修复人员少,待修、待补古籍工作量大的矛盾。近年,天津图书馆招聘培养了三名具有大专学历的古籍修复人员和两名临时工,壮大了本馆修复的整体实力,修复完成了金镶玉装《北洋海军函稿》、《(康熙)盘山志》(图一)等一批珍本,数量达到几千册。

文明2000年,为发挥地区中心图书馆作用,图书馆承接了天津市武清县图书馆全部古籍364种6000余册的修复、整理、分编任务,使得长期堆放一隅的“故纸堆” 变身为典雅古籍。先从武清旧馆舍将书全部取来,在天津图书馆进行修复、整理、分编,尔后将做完的书放入武清新建馆特制的防虫樟木书柜中。这种为一个馆全部古籍进行彻底修复整理,是天津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图一图二图三)。

文明2000年底,参加清华大学焚余珍本《古今图书集成》修复项目,修复了其中19种93册焚余书(图一)。这是一次全国古籍修复界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项目,在整修过程中修复人员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

文明天士力集团是全国著名的民营企业,该集团领导多年来致力于中医中药古籍的搜集,委托天津图书馆分四批对其收藏的200种1200余册中医古籍进行整理、修复、配置函套工作。

文明天津图书馆还为天津市耀华中学收藏的古籍线装书进行评估、整理,并加工一批函套。为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修复善本古籍19种49册。2005年接受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对其珍藏的珍善本古籍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精心修复,并对《南岳九真人传》、《书断列传》等书的版本重新进行鉴定,提升其善本价值。为所修之书进行版本确认,是天津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

文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修复明版《太上感应篇图说》(图一)、明套印本《琵琶记》(图二)等五部善本书,全部金镶玉装共69册10函。特别一提的是其中《太上感应篇图说》原缺第八册,这次通过仿制加工补全,使之成为完帙。为残本补缺,使之成为足帙,也是天津图书馆一项特色服务。

文明 清华大学图书馆珍藏着一批不为外界所知的古代彝文珍贵手稿,流传稀罕,研究价值极高。历经数十载尘封,加之当初独特的成书、保存“故事”,致使这批文献古籍破损、粘连、霉烂、烟熏情况十分严重。2005年天津图书馆受清华大学委托,有幸承担了对这批古彝族文献的全面抢修任务。修复中工作人员在充分运用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特殊性,对传统手工技术进行了大胆尝试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