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已是有系统的成熟文字。它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一样,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商周时期,记载事件、祭祀祖先、彰显功德的铭文被铸在青铜礼器和乐器上,称为“金文”或“钟鼎文”。由于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金文比甲骨文圆润,更能反映当时书写体的面貌。
文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用秦小篆替代六国文字,使汉字进一步规范化。秦始皇经常巡游各地,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记事。这种摩崖石刻后来发展为在磨制的石碑上刻字。汉朝时,已把儒家经典刻在石上,作为向全国推广的正本。碑刻促进了文字、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文明公元3世纪前,最为人们广泛采用的文字载体是竹木和缣帛。其中,把文字写在经过“杀青”的竹简上,用麻绳或丝线依次将竹简编连成策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仅为中国人采用。帛书在其他国家也很罕见。竹木简书籍的大量使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记录,也因此流传下来。
文明纸是古代妇女在漂絮劳动中发明的。漂絮时,絮丝粘在有网格的帘席上,形成了纸状物。据史籍记载,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法,使用树皮、破布为原料,使能够书写文字的纸批量生产。纸比起笨重的竹木简和昂贵的缣帛来,具有轻便、价廉等优点,是书写的理想材料。到公元3世纪,纸作为书写材料已十分广泛,逐渐代替了竹简和缣帛。中国古代的纸品种很多,开始是麻纸,随后又出现了皮纸和竹纸。优质的纸坚韧、洁白、平滑,千年不坏,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文明雕版印刷术大约发明于公元7世纪初,钤印、传拓、镂板都可能是雕版印刷术的源头。到10世纪的宋代,雕版技术已发展完美,造纸、制墨、刻版、印刷等技术工艺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宋刻本字体端丽,刀法圆熟,纸质洁白,墨色光润,备受历代藏书家的推崇。公元1041-1048年间,毕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是印刷技术的一个飞跃。
伴随印刷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色彩的运用。多色套印在中国起源很早。 10世纪的北宋使用的纸质钱币已用黑红二色、黑红蓝三色套印。到14世纪的明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坊和套印作品。套印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使书籍具有更强的艺术观赏性。
文明17世纪上半叶,还出现了“版”和“拱花”技术。版是套色印刷前,将每种颜色各刻一块木板,印刷时依次套印,一幅图往往要刻三四十块板子,先轻后重印六七十次。用这种方法印刷,一朵花或一片叶可以分出颜色深浅、阴阳向背,完美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本色和精神。拱花是把纸放在刻好的版上,在白纸上加压,凸显出花纹。用这种方法衬托画中的白云、流水、花叶的脉纹,显得真实、素雅。明代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和清代的《芥子园画传》等都是套印、版、拱花技术的代表作品。
文明现存纪年最早的木刻版画为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868年刻印的《金刚经》,其佛像木刻技术十分成熟。木刻版画发展到明代(1368-1644),在技术上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刻工。建安派、金陵派和徽派版画体现了不同风格。其中徽派作品线条细腻,刀法婉丽,背景繁复,人物生动,是中国版画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版画发展史上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