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由国家图书馆、宁夏西夏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西夏珍贵文献文物展"在国图开幕,《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也于同日首发。 展览和专号对70多年来的西夏研究进行了回顾,着重反映近40年来的重要成果。 首批大量出土的西夏文献是1908年至1909年俄国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的,今收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和冬宫博物馆。1917年,宁夏灵武县出土了很多西夏文佛经,大部分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不断有西夏文献和文物出土,进一步推动了西夏学的研究。 自1917年收藏灵武县的西夏文佛经以来,国家图书馆便开始了对西夏文献的整理研究。专号不仅将国家图书馆的藏品目录重新整理,并且汇集国内各地所藏的出土西夏文献,汇成简明联合目录,便于学界参考,对西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览所展出的国图馆藏西夏文佛经,是70多年来首次展示。其中的版画《译经图》、《梁皇宝忏图》极其珍贵,已知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及有明确元代纪年的雕版经卷也属珍品。展览还展出了1929年以后国图陆续收藏的西夏文献珍品。 宁夏西夏博物馆为展览专程送来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和碑刻。有着精美花纹的瓦当和残碑上的文字,拉近了观众与800多年前"神秘西夏"的距离。 展览将持续一个月。(粟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