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平秋 |
|
一九四一年生于北京,满族,著名文史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导师。治学范围为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主要方向一是先秦两汉文学,重点是司马迁《史记》研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研究。代表作:《史记版本述要》、《评古文观止二关注》、《中国禁书大观》、《史记今译》、《汉书今译》、《茶与中国文化》等。 |
|
|
|
|
白化文 |
|
一九三零年生,中学时期起定居于母籍北京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编委,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编委,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多年从事佛教、敦煌学、目录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有关佛经、佛寺与佛像的问题、敦煌遗书目录和敦煌变文的问题及文学目录和宗教目录的问题的研究有深厚造诣。已出版著作30余种,发表文章60余篇。 |
|
|
|
|
陈来 |
|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史家。2009年11月1日正式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代表作:《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等。 |
|
|
|
|
陈平原 |
|
一九五四年生于广东潮州。1982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08年出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代表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等。 |
|
|
|
|
戴锦华 |
|
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2年被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7月—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被评审聘任为教授,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作:《镜城突围》、《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等。 |
|
|
|
|
邓小南 |
|
一九五零年生于北京,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代表著作有《唐宋女性与社会》、《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以及《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
|
|
|
|
傅璇琮 |
|
一九三三年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中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遭受政治运动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2008年调回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代表作:《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唐代科举与文学》等。 |
|
|
|
|
葛兆光 |
|
一九五零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7年3月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1989)、《唐诗选注》(1994,1999)、《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1995)、《葛兆光自选集》(1997)以及《中间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等。 |
|
|
|
|
何兹全 |
|
一九一一年生。1935年在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曾师从傅斯年、陈寅恪。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代表作:《魏晋南北朝史略》、《中国古代社会》。 |
|
|
|
|
金开诚 |
|
一九三二年生,江苏无锡人,汉族。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
|
|
|
|
来新夏 |
|
一九二三年生于杭州,浙江萧山人。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50年至今,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历任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现为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编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 |
|
|
|
|
李学勤 |
|
一九三三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代表作为:《走出疑古时代》、《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等。 |
|
|
|
|
李致忠 |
|
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同年,供职于国家图书馆,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目录编制、书史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中国古代书籍史》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古书版本鉴定》、《典籍志》、《古代版印通论》、《肩朴集》等专著,在海内外本领域有较有影响。现为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规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 |
|
|
|
|
厉以宁 |
|
一九五一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一九五五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等。代表作:《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论民营经济》等。 |
|
|
|
|
刘梦溪 |
|
生于辽宁。一九六六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暨《世界汉学》杂志创办人、主编,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聘教授、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代表作:《传统的误读》,《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等。 |
|
|
|
|
欧阳哲生 |
|
一九六二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教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民国学术史,近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著作: 《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等。 |
|
|
|
|
庞朴 |
|
一九二八年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代表作:《解牛之解》、《相马之相》、《道器之间》和《对立与三分》等。 |
|
|
|
|
裘锡圭 |
|
一九三五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1960年结业。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裘锡圭自选集》等。 |
|
|
|
|
孙机 |
|
一九二九年生于山东青岛。文物专家,考古学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毕业后在北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1979年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1986年评为研究馆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孙机谈文物》、《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等。 |
|
|
|
|
汤一介 |
|
一九二七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 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La Mort》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
|
|
|
|
王尧 |
|
一九二八年生于江苏涟水,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一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奥地利维也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藏学家、民族史学家、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王尧先生毕生从事古藏文资料收集和研究。著有《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等,发表论文数百篇。 |
|
|
|
|
王蒙 |
|
河北南皮人,一九三四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是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和心理变迁。 |
|
|
|
|
吴国盛 |
|
一九六四年9月5日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 1997年破格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1995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2003年出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代表作:《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科学的历程》、《时间的观念》、《科学思想史指南》等。 |
|
|
|
|
吴敬琏 |
|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代表作:《转轨中国》、《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 |
|
|
|
|
徐苹芳 |
|
一九三零年生于济南。1950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次年转入历史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5年毕业后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助教。 1956年秋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5年后徐苹芳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6年至1987年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美术考古系鲁斯(Lucc)基金访问教授。 代表作:《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 |
|
|
|
|
阎步克 |
|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生,辽宁省沈阳市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一九七八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九八八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一九九三年起任教授至今。从事魏晋南北朝古代政治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主要著作:《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乐师与史官》、《品位与职位》等。 |
|
|
|
|
严绍璗 |
|
一九四零年出生于上海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至今。严绍璗长期从事以中国文化研究为基础的东亚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著有《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宋人文善本钩成》、《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等。 |
|
|
|
|
叶嘉莹 |
|
一九二四年出生于北京,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代表著作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 |
|
|
|
|
英若诚 |
|
一九二九年生于北京,满族。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此外,在影视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成就,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 |
|
|
|
|
袁行霈 |
|
一九三六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代表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诗学通论》等。 |
|
|
|
|
张国刚 |
|
一九五六年生,安徽安庆人。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德国的汉学研究》、《中西文明的碰撞》等。 |
|
|
|
|
张祥龙 |
|
一九四九年生于香港。现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简写为 “ISCWP”)副会长。代表作:《现象本身的美》、《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塔斯基对于“真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等。 |
|
|
|
|
周国平 |
|
一九四五年生于上海,哲学硕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
|
|
|
|
朱凤瀚 |
|
一九四七年生于北京,江苏淮安人。1988年在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任教授,1995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1998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2000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先秦史、古文字与青铜器研究。著有《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先秦史研究概要》,并主持编辑了《西周诸王年代研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