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天一池碑 |
|
《天一池碑》是元代碑刻的代表作品之一。《天一池碑》的撰书人揭傒斯,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
|
|
 |
|
|
|
|
董美人墓志 |
|
《董美人墓志》,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597),隋文帝杨坚之子蜀王杨秀的妃妾董美人因病故去,终年十九岁。因感触生悲,杨坚亲自撰写此墓志铭,以悼念爱妃。 |
|
|
 |
|
|
|
|
三希堂法帖 |
|
乾隆皇帝敕命大臣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上石,墨拓装裱,是为《三希堂法帖》,收录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 |
|
|
 |
|
|
|
|
鲁国之图 |
|
宋刻拓片。我国已知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地图。 |
|
|
 |
|
|
|
|
沮渠安周碑拓片 |
|
高昌北凉政权末代君主沮渠安周所立石碑的响拓本。原石已遗失,除老照片外,世界上仅存三幅拓本,此为其中之一。 |
|
|
 |
|
|
|
|
熹平石经 |
|
东汉立于都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以为经籍之定本,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以汉代通行之隶书摹刻《周易》、《尚书》、《毛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部儒经,各经以一家为主,而在校记中罗列诸家异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版本意义的石刻图书。 |
|
|
 |
|
|
|
|
神策军碑 |
|
1册(54页) 册高34厘米,宽23厘米,墨心高26.5厘米,宽15.5厘米。 唐崔铉撰文,柳公权楷书。碑文记载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原碑会昌三年(843)立于皇宫禁地,不久即遭兵燹佚失。此本为宋拓宋装,海内外孤本。原为上下两册,今仅存上册。曾为南宋贾似道,元翰林国史院,明内府、明晋王朱棡,清孙承泽、梁清标、安岐、张蓉舫等递藏。 |
|
|
 |
|
|
|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
唐建中二年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立于大秦寺。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碑文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汉语的记载。明天启三年出土,为基督教传播中国的重要证据,西方传教士将碑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原碑今藏西安碑林。 |
|
|
 |
|
|
|
|
兰亭图 |
|
又称《兰亭宴集序图》、《兰亭流觞曲水图》、《兰亭集禊图》,初刻于明永乐十五年,拓本传世不多。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部《兰亭图》为明万历沈幼文、章田摹拓本。《流觞图》部分全长328厘米,以深浅两色套拓,人物、建筑、水、木、花、草、动物均为淡墨擦拓,唯有山石以浓墨擦拓。景色清丽秀雅,人物栩栩如生,线条优美工致,墨色层次分明,可谓是融绘、刻、拓三种技艺为一体的艺术佳品。 |
|
|
 |
|
|
|
|
毛公鼎 |
|
国宝重器,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该鼎铸成于西周晚期,铭文 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也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此毛公鼎拓片出自毛公鼎第一位收藏者陈介祺之手,辗转流传,有罗振玉题端,是反映毛公鼎早期面貌的珍贵文献材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