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称旧历新年,中华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前,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三元日等。时间是农历的每年正月初一。
春节在中国历史悠久,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西周时,已有了后代年节的主要内容,如聚饮、拜贺、祝寿等。秦朝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岁首一度定在十月初一,后代民间将这一天称为“秦岁首”或“十月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辛亥革命以后,执政者改变传统的王朝纪年方法,农历与公历并行,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旧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上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传统民俗习惯,春节的正日是正月初一,但它前后包括了一段年节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四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有的从腊月初八为始,直到二月二。去旧迎新是传统春节的两大主题。基于民众传统的时间观念,以岁首为线,岁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中国民众有着较强的更新意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此,在岁末举行一系列严肃与嬉戏的仪式将旧年送走。
除夕晚上,全家要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长辈还要给小儿压岁钱。传统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称为守岁。
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开门迎接新年。与新年相应,物事唯新,人亦“从新”。年节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通过舞龙、玩社火等内容将整个社区联系起来。春节有着很强的伦理意义。至今仍有再造与整合社会人伦关系的作用。(资料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本周推荐以下数据库供读者查阅春节相关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