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丝绸之路”东起中国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今和田)、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今伊朗),往西到达条支(今波斯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穿越葱岭到大宛(今费尔干纳),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西北丝路的基本干道。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张骞带队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一行在匈奴国被拘禁10年后,几经周折,最终到达了大宛。大宛国君主长期以来就“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热情招待了张骞一行,随后派向导带领张骞一行继续前进。向导们首先把汉使带到了一个叫“康居”的国家,然后又从那里把张骞一行带回了大月氏国。然而大月氏国王已经心灰意懒,毫无抵抗匈奴人的雄心伟志了。张骞只好返程,历经重重困阻,最终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西域的详细形式。张骞虽然没有成功地完成出使使命,但是他带回的重要信息,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卓越贡献。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图2)

图2:公元前150年前的欧亚大陆和丝绸之路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西北丝绸之路”的也在不断变化。东汉时期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南北朝时期开通的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向西穿越柴达木盆地到达敦煌;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称“青海道”。
“西北丝绸之路”是政府开拓的官道,全盛时期在汉魏隋唐的千余年间。通过这条通道,中国丝绸传入西亚和欧洲,中国的蚕种也传到了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埃及、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漫长的“西北丝绸之路”上,各国商队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图3)

图3:敦煌莫高窟第三O二水陆交通全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