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记忆项目实验网站 > 蚕丝织绣 > 丝绸的工艺

  印染,是对丝织品进行处理,也就是染色、印花、整理等,使得丝织品具有一定色彩、花纹、光泽度。

  在中国的文字中,有很多表示颜色的字是源于丝绸的,它们有些最早用以表示丝绸染色,有些用以表示某一种特定颜色的丝织品。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文字有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演变成指代某一颜色,经历了从特指到泛指的过程,保留下来成为常用文字;而有些则随着该种丝织品的减少而很少使用,逐渐成为了生僻字。经过对《说文·糸部》中这类文字的收集、整理和筛选,将与古代五色“青、赤、黄、白、黑”的部分相关文字列出。

  青色系(主要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

  繱:“繱,帛青色。”为浅蓝色的帛。

  纶:“纶,青丝绶也。”

  绀:“绀,帛深青扬赤也。”指微呈红色的深青色。

  绿:“绿,帛青黄色也。”本义为绿色,即像草木之叶茂盛时的颜色。

  缥:“缥,帛青白色也。”本义为青白色,即淡青色的丝织品。

  緅:“緅,帛青赤色也。”指青红色的帛。

  赤色系(主要用赤铁矿、朱砂、银朱、茜草、红花等染成)

  绯:“绯,帛赤色也。”本义为红色丝织品,后泛指红色。

  绛:“绛,大赤也。”指大红色。

  缇:“缇,帛丹黄色。”本义为橘红色的丝织品。

  纁:“纁,浅绛也。” 本义为浅红色。

  縓:“縓,帛赤黄色。”指浅红色的丝织品。

  缙:“缙,帛赤。”本义为浅红色的帛。

  红:“红,帛赤白色。”本义为赤中带白的帛,即粉红色的帛。

  赤:“赤,南方色也。”(《说文·赤部》)本义为火红色,比朱红稍浅。

  綪:“綪,赤缯也。”指赤色的丝织品,亦被用来命名青赤色。

  絑:“絑,纯赤也。”

  绌:“绌,绛也。”

  黄色系(主要用栀子、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染成)

  缃:“缃,帛浅黄色也。”本义为浅黄色的帛。

  白色系(主要用云母粉涂染,或漂白)

  缟:“缟,鲜色也。”本义为一种白色精细的丝织品。

  黑色系(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莲子壳、鼠尾叶等染成)

  缁:“缁,帛黑色也。”本义为黑色的帛。

  缲:“缲,帛如绀色。”本义为微带红色的黑帛。

  纔:“纔,帛雀头色。”黑里带红的颜色。

  玄:“玄,幽远也。”本义为染黑。

  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

  中国古代丝织品的着色原料基本采用天然染料,主要以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为主。

  矿物颜料

  用矿物颜料为丝织品染色也称石染,主要有:暗红色颜料赤铁矿(赭石)是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红色颜料,涂染效果稳定持久,但色泽暗淡,其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红色颜料朱砂,使用广泛,其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绿色颜料孔雀石(石绿),有结构疏松易于研磨的特点,色泽稳定,其主要成分为碱性碳酸铜;蓝色颜料石青,色泽翠兰;黄色颜料石黄,色相丰满纯正,牢度较好。泥金泥银是用金银研成极细的粉末,加入胶调和成泥状。矿物颜料与纤维间不能产生化学反应,只是以物理方式附着在织物上,所以易于脱落,要借助黏合剂着色。

  植物染料

  用植物染料为丝织品染色也称为草染,主要有:染青色的蓝草;染红色的茜草;染黄色的栀子、地黄;染紫色的紫草;染绿色的艾草;染皂褐色的皂斗,等等。以植物染料染制时其色素分子由于化学吸附作用,能与织物纤维亲和,因而改变纤维颜色,经日晒水洗也很少脱色,所以称之植物“染料”,而非“颜料”。

  虽然矿物颜料做施色剂远远早于植物染料,但是由于植物染料丰富,色泽繁多,牢固度好,所以矿物颜料逐渐只被用作局部着色,而植物染料则渐渐成为染色的主要原料。

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